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5-03-30
有一天走在中关村的大街上,或许你会碰到这样一位背着双肩包的白发老人,他是为我国核物理实验研究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高能实验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皇冠体育,皇冠体育app皇冠体育,皇冠体育app叶铭汉。
行健不息:莘莘学子来远方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核物理”,1949年9月的一个早晨,清华大学科学馆前挤满了学生,演讲人是刚从法国回到祖国的钱三强。
怀着“科技报国”的热情,叶铭汉最终决定留在清华物理系,钱三强成了他的硕士生导师。事实上,这位来自远方的学子到清华求学的道路并不顺畅。
1925年,叶铭汉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2年,他离开了处于抗战前沿的上海,几经辗转,历时4个月到了重庆。两年后,他考取西南联大土木系学水利。
1945年1月,叶铭汉随联大的三百多名学生被编入青年远征军赴印度蓝伽抗日,在抗战胜利后不久他便返校回到联大。
从上海到重庆,从西南联大上学到印度蓝伽抗日,后又返校复课。“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经历国难当头与从军救亡坎坷的叶铭汉进入堪称中国物理学家摇篮的清华理学院,选择了核物理专业。
从零起步:发展中国加速器技术
1950年7月,刚刚组建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就设立于北京东皇城根甲51号的两座灰砖楼里,这里聚集着赵忠尧、王淦昌、何泽慧、彭桓武、邓稼先等后来震动了东方大地的人。
刚来近代物理所的叶铭汉加入了由赵忠尧主持的静电加速器组,在科研条件简陋,经费也很有限的条件下,他开始了静电加速器的研制,一干就是20余年。
当时国内器材奇缺,加工条件也很有限,仅依靠赵忠尧从美国带回来的加速器部件,最终在1955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带电粒子加速器,并开始稳定运行。
为了推动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研制,中科院于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成立了高能物理所,叶铭汉调入,并由此转向高能粒子探测器的研究开发。
1975年,叶铭汉和几位研究人员成立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多丝正比室、漂移室,同时在所内合作研制了新的电子学插件和数据获取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
1981年,国家决定建造2×2.2亿电子伏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年后,叶铭汉开始负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装置——大型粒子探测器“北京谱仪”的研制。
1984年,叶铭汉担任高能所所长,带领全所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年10月,对撞机工程完工,并实现了正负电子的对撞。
对撞成功后,各界认为,这是“中国继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再上新“高”:从高能所到高科技中心
从1994年起,叶铭汉“退而不休”,在李政道先生的建议下进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作为中心学术主任的他,通过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在这过程中,让他最为关心的还是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
随着中国高能物理不断发展,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规划——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这一规划如得到实施,中国将成为继欧洲核子中心之后的国际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叶铭汉认为,有了对撞机的成功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势头,CEPC非常可行。
面对外界关于“高能物理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的说法,叶铭汉不这么认为,“二十一世纪面临的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比如暗物质、暗能量等问题,需要通过高能物理突破。更重要的是,物理学的基础研究一直为其他学科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叶铭汉虽然90岁高龄,高科技中心的年轻人从不认为他是个老人。
“高技术中心的发展要重新考虑,也要转型。”如今90岁的叶铭汉在科学追求的道路上从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