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8日06:20 光明日报
汪应洛素描郭红松绘
“我来自上海,在陕西生活工作了55年。刚从事教育工作时,一没经费、二没设备,几乎没有条件实现梦想。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孜孜追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有了梦就不能轻言放弃。”前不久,83岁高龄的皇冠体育,皇冠体育app皇冠体育,皇冠体育app汪应洛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他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
现在,“我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未来生活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生态环境之中。同时,梦想陕西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化工产业强大,装备制造业发达,现代服务业先进,呈现西部强省的风貌,民富省强,文化繁荣,既有周、秦、汉、唐的古朴风韵,又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文明,成为国内先进的科教强省。”汪老深情地说。
科技报国 与时俱进
1957年,应中央政府支援西部的号召,交通大学几千名师生员工,离开黄浦江畔,告别故乡亲友,浩浩荡荡地登上西行的专列,来到位于黄河之滨的古城西安。
当时,毕业不久的年轻硕士汪应洛就在那西迁的大军里。自此以后的50多年,他的生命便与中国的管理工程教育和研究紧紧地连在一起,在科学与教育的原野里,汪应洛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相互融合做着大量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并将其理论与方法综合应用于工程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中。
作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开拓者,早在1980年,汪应洛就将战略决策理论的研究,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并完成了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建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型体系。他参加了由国务院组织的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为建立山西省长远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尔后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陕西省经济、科技、社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推动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汪应洛还是我国教育系统工程的创建者之一。1982年,他受国家教委委托,组织研究全国教育规划,提出并建立了教育规划模型,编制了全国和省(区)级应用软件,此项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汪应洛接受了全国人才规划研究的任务,他提出的人才规划系统分析方法被国务院采纳,并协助组织全国80个部委和单位研究制定全国人才规划,于1985年建立了全国人才数据库。
1984年,汪应洛作为长江三峡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家组成员,负责研究长江三峡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长江三峡决策和分析支持系统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汪应洛受国家科委、水利部和能源部的委托,对当时尚有争论的三峡大坝坝高及工程投资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论证,并在实际中应用。1995年,他提出基于计算机智能化的战略决策方法和支持工具,完成了宜昌地区城区供配电设计管理计算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信息处理研究,这两项研究成果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汪应洛在高技术产业化过程和机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1995年他主持了国家“863”高技术产业化过程和机制研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针对高技术产业化中产权、成果归属、实现产业化途径及机制等关键问题,提出高技术产业化需符合竞争、合作等市场经济规律的具体建议,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完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至今,针对骤变环境下不确定程度高的特点,汪应洛依据战略过程“系统稳定源”特征提出了被国际上认为是“跨世纪战略管理研究与实践前沿”的企业柔性战略概念和以战略转换为纽带实现战略一体化的观点,使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保持战略行为的灵活性、博弈性和有效性。1999年,汪应洛与英国伦敦商学院合作,对600多家国内外企业进行了大样本的调研和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并在国内海信、彩虹等企业得到应用。他提出的“精简、灵捷、柔性”生产系统概念和“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理论和方法也一并在实施之中。
教育兴国 诲人不倦
汪应洛的名字是和中国管理工程学科教育及研究,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1984年,在汪应洛的积极奔走和倡议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在原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他苦心经营,广泛培养和网罗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如今的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已成为我国管理科学的重点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研究环境,他们正在努力把管理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教育教学基地、创新研究基地和咨询服务基地。
50年的科教生涯,汪教授结下了累累硕果——他是我国管理工程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在国内最早提出从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双学位人才。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著书22部,出版教材8部,发表优秀学术论文近30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被国家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他的学生像盛开的桃李之花,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开遍世界各地。
现在,先生虽已年过八旬,但考虑最多的依然是如何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管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企业家。他说:“在五十年的奋斗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管理乃治国之道。我始终坚持和追求四个方面的结合:世界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方法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科学管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工业工程的结合;管理创新应用研究与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结合。”
汪教授在教导学生时尽量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把学生推向广阔的社会实践。他利用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学术地位,极力推荐学生到国内外知名研究中心,广泛接触专家,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汪教授的博士——西安交大副校长席酉民教授曾说:“今生能在汪先生门下读书是我的幸运。先生的人格和精神是活的课本,是我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他不但给我们传授专业知识,还给我们提供发挥、应用、提高专业知识的广阔天地。”
汪教授的一段话让人难以忘怀:“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我这一辈子最钟情的是科研教育事业。我按着我的愿望走,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这条路我走着心里很踏实。能为国家多培养些人才,看着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出来的作用,我感到非常欣慰!所以,我还会这样走下去!”(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本报通讯员 谢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