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刘莉 时间:2014-04-16
在日本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刘加平的报告刚一作完,一位日本学者突然站起身来:“你知道青木志郎吗?你知道宫野秋彦吗?他们都对中国窑洞进行过长期研究,你要研究什么呢?”
皇冠体育,皇冠体育app皇冠体育,皇冠体育app、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的回答简单直接:“日本学者研究的是窑洞的‘昨天’和‘今天’,我要研究的是窑洞的‘明天’。”日本人从猎奇的角度,对窑洞建筑的历史演变、性能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但作为中国建筑学者,刘加平更关注的是居住在窑洞中的4000万中国农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住上安全、舒适又不失传统特色的新型生态民居。
20多年间,刘加平的脚步从陕北到云南,从西藏到汶川,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生态民居建筑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别忽视传统民居的“绿色密码”
“我们祖祖辈辈留下的民居中蕴含着很多节能的‘绿色密码’,以徽州建筑为例,仔细研究它的结构会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刘加平的介绍下,记者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徽州建筑。
南方建筑防热功能是第一位。徽州民居一般层高两层、院子小、有小天井,形成“烟囱效应”,自然形成气流、空气可自然对流。天井开口小,太阳直接照射少,减少辐射带来的热量。屋顶双层构造,架空隔热层。天井下一般有一水坛,可收集雨水,也有降温作用。
“几个看似微小的作用叠加在一起,就会让这些老房子的温度在夏天达到让人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而不需要像我们现在的房子必须使用空调降温。”刘加平告诉记者,这种民居中的节能模式以前也有人研究过,但他的团队要做的是让这些研究内容从定性走向定量。一种结构带来温度变化多少?空气流速变化多少?辐射温度、湿度变化多少?……刘加平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遍布大江南北的生态民居调研和监测。
从传统民居看似朴素的设计中,研究总结出节能原理,再将其提炼成方法论用于新的生态民居建设,这就是刘加平努力的方向。
让窑洞时尚起来
在我国陕甘宁部分地区,人们利用高原厚厚的黄土层凿洞而居,形成有数千年历史的窑洞。但老式窑洞难以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质量的要求。窑洞采光差、通风差,没有上下水系统。改革开放后,不少富裕起来的人纷纷弃窑建房,占用耕地、消耗大量能源。
如果能把窑洞传统民居的优点保留下来,再改进采光、通风、空间结构,是否能设计出绿色节能,又满足现代人生活的新型窑洞?1996年,刘加平主持的“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启动。他的团队一头扎进陕北高原和黄河两岸,综合分析传统窑洞的优缺点,采集大量科学数据,反复修改设计图纸,终于形成了成熟的设计理念和方案。
新型窑洞由一层结构变为二层结构,室外增设阳光房,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采暖能耗,并采用大玻璃窗改善室内采光条件。窑顶增加太阳能热水器,采用地热、地冷的通风系统调节室内温度。每孔三四万元的成本,让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梦想更快实现。
2000年秋,陕西省延安市枣园村的许多村民住进了刘加平团队规划设计的庭院式窑洞。新型绿色窑洞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观念。在延安地区,绿色窑洞民居建筑成为了时尚的建筑形式。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一位教授评价说:“从新型窑洞的建成,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建筑已开始寻找到其文化与地理的根系。在北京和西安,西方格调的办公楼鳞次栉比。相比之下,这些新窑洞貌不惊人,但却因此更加珍贵,因为它富有创意,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精神。”
2006年,“黄土高原绿色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课题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生态民居的关键词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生态民居,它应该具备安全、实用、美观、生态几个要素。”刘加平说。
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刘加平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为绿色生态民居不断奔走。汶川地震后,刘加平和他的志愿者建筑师团队,在注重抗震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就地取材,研发出了成本低廉、舒适便利、节能环保的房子。这种具有鲜明川西地域特征的生态民居建筑模式,为我国地震多发区民居建筑提供了样板。
刘加平指导建设的云南彝族生态民居建筑,被吴良镛皇冠体育,皇冠体育app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居环境工程成功的范例和样板”。这些民居既继承了彝族传统民居的优点和风俗习惯,又有太阳能利用装置、沼气燃料系统、排污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以及人畜分离、玻璃采光、庭院化设计效果。
在雪域高原,刘加平主持研究编制的完全依靠太阳能采暖的《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采暖设计标准》和《西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幅减少了当地建筑采暖用能。
研究始于基金
“获得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我刚被评为副教授,当年就招收了一个硕士生,两个人开始进行生态民居的研究。”刘加平说,“这也是我该项研究的起点。”
1992年,刘加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探索。“如果没有基金,我可能就做别的工作了。”刘加平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地区、学校,研究的课题在申请各类项目资助时都不具优势,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了他机会,让他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2001年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成为我国建筑物理学科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除了家,工作室是刘加平经常呆的地方。如果不出差,他就在工作里做研究。从每年大年初二开始他就坐到那里,自嘲“我们的门卫都没我上班时间长”。曾经的冷板凳如今已坐热,刘加平还打算继续坐下去。